在紅旗渠分水閘,牛琳琳為學生們志愿講解。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趙阿娜 攝
□本報記者 謝建曉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趙阿娜
“大家注意,講述的時候不用那么慌,試著把語速放慢一點,這樣會更從容……”4月27日,在林州市紅旗渠紀念館內,牛琳琳正在給一批實習講解員做志愿培訓工作,每講到重要的節(jié)點,她都會一邊拓展講解內容,一邊提醒大家講解的語氣與手勢。
牛琳琳供職于紅旗渠·林慮山風景名勝區(qū)管理委員會。當天,她身穿紅色馬甲,扎著馬尾辮,一身干凈利索,說起話來笑容淺淺、胸有成竹。
“渠三代”:
與紅旗渠的不解之緣
談及與紅旗渠的緣分,牛琳琳告訴記者,她的老家在林州市原康鎮(zhèn)小池口村,曾經當過村支書的爺爺當年就修過渠,自己從小便對紅旗渠的故事耳濡目染。
“記得兒時在村子里,常常能看到原始簡陋的镢頭、鐵錘等工具,爺爺奶奶跟我講,他們正是用這樣的工具把渠建成,我們才有了水喝?!迸A樟照f,當年的修渠人開山鑿洞獻青春,太行山上綻芳華。作為林州青年一代,大家喝著紅旗渠水、聽著紅旗渠故事長大,都與紅旗渠有著不解之緣,紅旗渠精神早已深深融入血脈中。
大學期間,牛琳琳選擇了旅游專業(yè);業(yè)余時間,她到紅旗渠紀念館做實習講解員,積累經驗。2009年,她考入紅旗渠·林慮山風景名勝區(qū)管委會。
“我平時的工作主要分兩個方面,一方面是做好宣傳推介,另一方面就是政務講解?!迸A樟照f,今年以來,到紅旗渠學習參觀的游客呈井噴式增長,最近她的主要任務就是給年輕的講解員培訓,并在紅旗渠景區(qū)、紅旗渠紀念館及青年洞等幾個場所做好志愿服務工作。
下苦功:
從“怕提問”到“問不倒”
如今在林州,講紅旗渠故事、宣傳紅旗渠精神,青年人勇當先鋒。除了日常工作,牛琳琳還是河南青年講師團的成員,為了把紅旗渠的故事講得通俗易懂,讓紅旗渠精神一直飛揚青春氣息,她可沒少下功夫。
“紅色精神要深挖,就要講背后的故事,還要講得動人,讓大家愿意聽、主動聽,因此大量的知識儲備積累必不可少?!迸A樟照f,接待來客時,她發(fā)現,大家不僅對紅旗渠的故事感興趣,林州這座城市也被津津樂道。
《紅旗渠志》《林縣志》……在牛琳琳的辦公桌上,幾本書早已被翻閱多次,折痕累累,任意打開一本,里面密密麻麻滿是批注。
“紅旗渠背后的故事有很多,游客遇到他們感興趣的點,會經常性隨機發(fā)問,但被提問時并沒有現成的手稿可以拿著念,而且拿不準的地方可不敢胡編亂造?!迸A樟照f,自己講解紅旗渠已有十余年,從剛開始的“怕提問”到現在的“問不倒”,這需要在前期做好充足準備,要在平常下苦功。
為了講解到位,牛琳琳還會根據接待人群的不同,為其“量身定制”不同類型的講解風格?!皩h員干部,講解方向自然是側重黨性修養(yǎng);為企業(yè)講解,會把紅旗渠的科學管理講給大家聽;給小朋友們講,就要注重故事性和趣味性?!迸A樟照f,讓不同類型的人群都能充分理解紅旗渠精神,需要“對癥下藥”,同一內容她通常會準備多種不同版本的解說詞。
組團隊:
“一人行”變成“齊上陣”
“有的游客不遠千里來到紅旗渠,只為追憶那段艱苦歲月。我常常被大家的情懷打動,也會越發(fā)熱愛生我養(yǎng)我的這片土地?!迸A樟崭锌?,宣傳好紅旗渠,一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,但眾人接力的力量是無窮的。
2020年,牛琳琳自發(fā)成立了紅旗渠故事會志愿服務隊,在工作之余,她跟隊員們線下進學校、進企業(yè)、進鄉(xiāng)村、進機關單位,宣講紅旗渠精神,線上開直播、錄制小視頻講述紅旗渠背后的故事。
他們豐富內容、創(chuàng)新形式,通過表演大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(jié)目來達到良好的宣講效果?!瓣犂镞€有林州當地小有名氣的歌手,我們常常下基層宣講,先給大家表演《推車歌》《紅旗渠水繞太行》等曲目,提提大家的精氣神兒,以便接下來的宣講能更好地‘鉆’入人心?!迸A樟照f。
一人行速,眾人行遠。目前,這支志愿服務隊共有30余人,隊員們來自各行各業(yè),包括修渠勞模、教師、文藝工作者、大學生等?!耙粋€人講好紅旗渠遠不如一群人都能講好紅旗渠?!迸A樟丈钋榈卣f,她將和這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,持之以恒,把講好紅旗渠當成一輩子的事業(yè),讓紅旗渠精神代代相傳。
編輯:譚敏